第一是人力互补。
假如你是擅长市场的CEO,那么你可能要找懂产品的合伙人。
举个同程的例子。2000年我进入阿里巴巴,当时阿里巴巴的研发负责人,是当时全世界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—雅虎—最优秀的工程师,叫吴炯。被毛老师邀请过来做CTO,CFO是蔡崇信老师。
2002年我回到苏州,希望做一个旅游行业的阿里巴巴。我就分析当时的现状。我擅长什么?我擅长的是市场、销售,包括搭建公司框架。我缺什么?我缺研发的负责人。首先我得找一个跟我能力互补的,我不认识互联网研发圈子里面的人,我只有我的大学同学——学历史的张海龙,就是后来同程的CTO,同程集团的第2名员工。
我为什么要找历史学的同学?因为张海龙虽然是学历史的,但是他自己特别喜欢计算机,在大三的时候他就买了一台电脑放在宿舍里面,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。创业的头3年,他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办公室里面吭哧吭哧写代码,当然因为他是学历史出身,所以代码水平一开始很一般,花了一年半的时间,终于我们的第一个网络平台才上线。
第二个是价值观相近。
在找合伙人的时候,一定要非常深入地去沟通以下几个问题:为什么要创业?如何看待家庭?如何看待生活?世界观如何?金钱观如何?
第三个是相互信任。
我们可以看到,在创业中会涉及到非常多的股权调整、利益分配,如果没有一个相互信任的机制,你就算设计出再完美的股权动态调整方案,最后公司也还是做不好,所以相互信任是非常重要的。
第四个,就是先有共同利益,再有战友情谊。
这句话我在销售模块的课程中反复强调过。一个创业团队必须清楚,先有团队的集体利益再有情谊,所有的感情都是在争取公司的集体利益过程中产生的。
这里再举一个例子。假如你是CEO,公司占股60%。你找了一个大学同学来担任CTO,你计划分给他15%的股权。那你要和他讲清楚股权的给予方式:15%股权分三年给予,每一年对应公司业绩目标。如果他是CTO的话,第1年、第2年、第3年分别要完成什么样的研发平台。
如果他完成了第1年的目标,那么你就应该给他5%的股份。第2年又完成了,你就把5%再给他。第3年随着公司平台的上升,他觉得好像没有太多兴趣想退出,怎么办?因为创业之初就讲好的,所以你就把本来该给旧CTO的第3年的5%股权,给到新CTO。
这样的话大家之间清清楚楚,先追求了公司的共同利益,然后在这基础上我们再谈合伙创业的这种情感。
第五,一定要先讲清楚如何散伙,再谈怎么样合作。
在创业之初,完全可以先通过章程、合伙协议讲清楚如何散伙,再谈如何合作,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。